产品展示
整理剂系列产品
喷胶系列产品
溶剂系列产品
生粉胶系列产品
PU胶系列产品
药水糊(接枝胶)系列产品
万能胶(氯丁胶)系列产品
PU PVC处理剂系列产品
TPR处理剂系列产品
橡胶处理剂系列产品
EVA处理剂系列产品
特殊处理剂系列
硬化剂系列
友情链接
中国服装网
搜鞋网
中国时尚品牌网
中国制鞋机械供应上网
广州展会-第十九届广州国际鞋类皮革展
鞋品牌世家网
鞋料中国企业黄页
广州鞋城在线
东豪top-hope的空间
中国服装鞋帽网
中国辅料网
中国皮革网
中国胶水网
环球鞋网
百度搜索
新闻动态
广东省台山制鞋业市场最新探索报告
文章来源:东豪树脂 | 时间:2009/5/31

    【东豪树脂】记者日前去大江镇采访传统家具制造业,期间偶然获悉,台山历史上还曾有一段制鞋“威水史”,当时的名气,与现今的古典家具业不相上下。这倒是一个比较令人惊喜的发现,不曾想,除了电,台山还曾有过这样一张名片。打开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台山制鞋业”,只需用时0.29秒,19700项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立即跳将出来,真切地印证了这段“威水史”。

台山制鞋业市场最新探索报告

台山制鞋业市场最新探索报告

    只不过,从检索出的资料日期来看,隐约间,记者也读出另一个信息:台山制鞋业已是当年的事了,只是一朵明日黄花!尽管如此,在高唱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珠三角,台山还是应该细细想想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一朵过气的明日黄花,可否因了新的契机而梅开二度?

    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不妨对“台山鞋”进行全方位的解剖分析,详究其鞋“底”——产业历史、鞋“帮”——产业现貌、鞋“带”——产业生态、鞋“垫”——产业提升。

    鞋“底”

    发轫于明末清初

    姓公比不上姓私

    曾任台山县经委宣传教育科科长的曹明,对台山早期制鞋业的发展历程比较了解。他告诉记者,台山自清代开始即涌现制革、制鞋业,尤其是当时的广海,因为位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明末清初即诞生皮革、制鞋业。当时,这一行业都是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从业者主要的谋生路子还是农耕,制革、制鞋业只是一种改善生活的副业。

    抗战胜利后,作为家庭副业的台山制革、制鞋业,渐渐从手工业中细分出来,成为一个相对成形的独立行业。1954年,台山县政府作了一次调查,当时的台山已经有105户制鞋专业户,从业人员达161人,占其全部专业手工业者的3.5%,不过,这时的台山制鞋业,依然非常分散,全县各地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济形态存在。

    1959年,台山出现第一家皮鞋“企业”——台城皮革修配厂,但其主要的业务是修补皮鞋。直到1961年台城皮革社的成立,台山才迎来其第一家正规的皮鞋厂。曹明称,这两个厂的规模比较小,员工人数都不到40人,当时都具有县、乡属双重身份。

   1962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台城仅有的两家皮鞋厂遭遇“杂烩”——和五金等各色手工业合并。这个新的“杂烩”体,什么都集中在其中,旨在“缩短战线”。

    1989年,县属台山威利鞋厂正式成立,主要生产塑料凉鞋和“波鞋”。曹明告诉记者,威利鞋厂由1956年成立的台山塑料厂转产而来,由于销路和质量问题,历经6年的挣扎,该厂于1995年停产。总的来讲,台山几家姓“公”的鞋企都是很快倒闭,主要原因都在于盲目跟风,转产频繁。

    曹明总结说,他所了解的只是正式登记的县、乡属集体企业的情况,至于台山乡间广泛存在的制鞋作坊,他没办法提供相关的史料。从他的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如果说台山制鞋业曾经辉煌过,那也只是民间制鞋业的辉煌,台山制鞋业,“公”干比不上“私”干。

    据查,台山制鞋业之所以可以兴起,得益于此地有一大批制鞋技术人员,而这一点,一是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大江一位旅港乡亲办起了华侨皮鞋厂,培育了一批制鞋人员。二是原公益镇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兴办了公益皮鞋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后来,这些人都自办鞋厂,成就大江镇一大特色产业。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历史,在“中国第一侨乡”台山,肯定是无独有偶的。事实上,只要点击台山现有18个镇(街)的官方网站,你就会发现,制鞋业被多个镇列为其传统优势产业。

    鞋“帮”

    在广东还没叫响

    莫轻唱“走世界”

    曾任大江镇公益墟第二居民委员会支部委员兼主任的刘达华透露,上世纪90年代,该镇皮鞋制造业迅速发展,从业者越来越多,规模不断壮大,制鞋业逐渐成为大江镇的一大特色产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公益墟的制鞋企业和皮革供应店已远远超过100家。随着产业发展的深入,该镇还迅速诞生多家皮鞋配件商店和运输车队。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江制鞋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员工超过100人的生产厂家超过20家。

    刘达华表示,公益墟第二居民委员会内的皮鞋大户基本注册商标,产品大部分出口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年人均纯收入约6000元。

    客观地讲,公益皮鞋确实曾小有名气,正因为如此,2007年11月30日,公益一家制鞋民营企业的工厂迎来了一位美国州长,这位州长还亲身体验了一把当鞋匠的乐趣。这位州长,就是华盛顿州副州长布拉德·欧文。

    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江镇的制鞋业依然摆脱不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并且制鞋业主有小富则满的思想,产业规模与层次难有大的突破。

    基于此,几年前,大江镇果断采取措施,扶持制鞋业做大做强。该镇已在潭江边划出一块土地,以“前店后厂”的方式,兴建起一个配套完善的综合鞋城,并计划发展几个名牌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在厂房用地、资金信贷等方面,该镇都给予优惠政策,旨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小作坊的发展。

    在台山的另一个传统制革重镇——广海,由省环保局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今年1月份对其大沙环保工业区进行了评审。经过对大沙污水处理厂和区内两家皮革试生产企业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评审组一致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台山市广海镇大沙环保工业区有望成为我省唯一的皮革定点生产基地。

    皮革产业的税赋贡献比一般产业高,整个皮革生产基地建成后,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定点生产基地,它是台山制革、制鞋业走向高端的一个难得契机,在此之前,台山制鞋业在全国甚至全省都是排不上号的。2006年,广东鞋业厂商会和省皮革工业协会评审出“广东省皮革、制鞋业百强优势企业”,遗憾的是,在男鞋、女鞋、童鞋、运动鞋、休闲鞋以及皮革皮鞋商贸基地等17个类别的项目中,台山无一类别入选。

    鞋“带”

    台山皮革制鞋业

    成产业生态盲点

    胸有全牛才可游刃有余,正确认识台山皮革制鞋业的地位,至少要将它放到全省产业生态中考量。曾有有识之士指出,广东是中国也是世界重要制鞋基地,在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目前有上万家鞋类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达200万以上。鞋类已经成为广东重要的产业和出口大宗商品之一。凭借着珠三角独特的区域优势,主动承接港台产业转移的广东,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些特点突出的制鞋产业集群带,比如鹤山的高档男鞋、台山公益的作坊式集群、南海平洲和里水的女鞋基地、中山三乡和小榄以及清远的出口导向型规模加工企业集群等。

    摊开地图,你会发现,广东佛山的南海、广州、东莞的厚街、惠州的惠东位于一条直线,江门的鹤山、茂名的茂港、湛江的吴川和深圳的龙岗、揭阳的仙桥和潮州的潮安位于这条直线下端的两个点,然后以广州为中心,连结后就如一个俯视的“K”字形环绕广州。这个俯视“K”字形,几乎就是广东鞋业的直观分布图。佛山、东莞、惠东、鹤山、深圳、茂名、湛江、揭阳和潮州就是环绕广州的鞋业生产基地。这是《中外鞋讯》2007年第10期的一片专业文章。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台山制鞋业的份量——小得“地图”上难以标示,小得难以进入专业人士的视野。

    再细分这个产业带,东莞的厚街主要生产运动鞋和皮鞋两大类;中山制鞋企业以生产加工运动鞋为主;鹤山以经营真皮男鞋为主,国内外名牌男鞋大都在这里生产;南海的平洲和里水主要经营真皮男、女鞋;龙岗以生产高档真皮女鞋闻名于世。

    我们的台山在哪里?当然在我们自己的眼里,但除我们以外的视野,是否也容纳了台山?

    鞋“垫”

    产业转型升级

    现在是好时机

    鞋垫本不是鞋的构成部分,但和人不可无鞋同理,鞋亦不可无鞋垫,这,就是产业配套的魅力,就是产业深度开发的魅力。说到底,这是产业层次提升以后才有的事。

    那么,台山皮革制鞋业有没有产业升级的必要?有没有升级的可能性?

    20多年前,世界产业的转型使台湾人把世界鞋业加工转移到珠三角,很快,那些从台湾鞋厂出来的内地人,开办了更多的鞋类加工厂,珠三角也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来自港、澳、台的制鞋加工企业,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开始尝试改变。

    转型当然是好的,但对不少企业来说,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是一件太遥远的事,或者只能选择向劳力更便宜处转移。无论是转型还是转移,蜕变都是艰难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热议的东莞,一些台资鞋业在消失,在艰难“变身”后转出发源地,到珠三角以外的纵深地带发展,但是,也有些港资鞋企考虑到语言和不适应内地投资环境等因素,不愿走得太远,从而选择到粤北地区发展。

    粤北可以,身处珠三角的台山甚至鹤山,没有理由不可以。省经贸委有关官员曾对媒体表示:“现在我们是要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转移到粤北、粤东、粤西。”种种迹象表明,珠三角鞋企确实有向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发展的趋势,如深圳鞋业向惠东转移,东莞鞋业向清远、肇庆、台山等地转移。

    皮革加工是高污染行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排放标准做好环境污染处理。就拿广海镇的大沙环保工业区来说,它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皮革产业聚集地区。目前,大沙环保工业区已招进内、外资企业9家,建成皮革企业3家,正在进行厂房施工的企业有1家,准备进场基建的有4家。

    事实证明,台山制鞋业已经迎来一个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消息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