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威海晚报小记者团“走进名企”采风活动,来到金猴集团下属的金猴鞋业工业园。市区及乳山的50余名小记者,通过参观和采访,零距离体验了皮鞋从制作到出厂的全过程。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小记者们采访、写作的能力,也让孩子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参观:小记者们眼界大开
当天早上8时许,距离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已经有不少小记者兴致勃勃地赶到金猴鞋业工业园外集合。
“听说要参观名企,孩子的兴趣很大。”吴尚杰的母亲麻女士说,她和儿子是从乳山乘车过来的,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早上五点钟,儿子就将她叫醒了。麻女士说,她们之所以这么热情参与活动,是因为“小记者团活动每次都有新意,都能让孩子接触一个崭新的领域”。
8时30分,身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的小记者们陆续来到集合地点。随后,在金猴鞋业工业园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开始参观了解皮鞋制作的全过程。
大家首先进入裁料车间。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新式意大利生产设备旁加工鞋料,一块块被裁剪出来的形状各异的鞋料,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极大兴趣。讲解人员向小记者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用途,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边听边记录。
接着,小记者们又来到皮鞋的成型车间,皮鞋将在这里最终制作完成。“我们都是头一次看到皮鞋的加工过程,原来程序这么复杂。”小记者宋伊然说。
在物流配送中心,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箱箱成品鞋在电脑的控制下,从距离地面十几米高的铁架上被卸下、运出。“这个物流配送中心是全国同行业最先进的。”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小记者们在记录的同时,还纷纷拿出相机拍下物流配送的的场景。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金猴集团展示中心,在这里,小记者们饶有兴致地了解了金猴集团的发展史。听说金猴集团从最初成立时每天生产三双皮鞋到现在每天生产几万双皮鞋,现场的小记者们不由得发出感叹:“金猴集团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为威海有这样的企业而感到自豪。”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小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他们学到很多东西。
采访:打破砂锅问到底
“今天参观时记录得非常仔细,我们一定用心写,争取把文章发表在《威海晚报》上。”参观接近尾声时,小记者们对自己当天的采访表现显得信心十足。
今年以来,威海晚报小记者团组织了多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参与活动次数的增加,小记者们对采访工作越来越熟悉。
在参观皮鞋制作过程时,不少小记者不仅细心听取讲解人员的介绍,认真记录皮鞋制作过程,还主动出击,直接采访制鞋工人。
“你为什么用小锤子敲打皮鞋?”“你每天要给多少张原材料刷胶?”“在这工作觉得辛苦吗?”……从皮鞋的制作到工人们的生活,小记者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初步显示出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洞察力。
在金猴集团展示中心里,一只大号皮鞋触动了小记者们的新闻“神经”。这只长168厘米、高58厘米的皮鞋是该集团在2004制作的展示企业形象的皮鞋,用1.5头牛的牛皮制成。小记者们在惊叹的同时,纷纷向讲解人员发问:“这双鞋是什么皮子做的?”“得用多少皮子?”“这样大的皮鞋得做多长时间?”……面对小记者们连珠炮式的发问,讲解人员一一作答。讲解结束时,这位讲解人员笑着对记者说:“这些小朋友都非常认真,打破砂锅问到底,真有小记者的样子。”
活动过程中,小记者们还不忘拿出相机来拍照,很有抢抓新闻的意识。“这个画面非常好,我们希望拍下来,发表文章时配以图片,效果肯定更好。”小记者们说。
变化:对生活有了新理解
“一双鞋制作出厂需要那么多工序,工人们真辛苦,我爸妈工作肯定也很辛苦。”小记者丁欣渊说。和丁欣渊一样,此次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除了学习采访和写作,还有额外的收获。
丁欣渊是初一学生,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比较内向,自从参加《威海晚报》小记者团活动以后,自己的性格有一些变化,比从前更加开朗。因为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又有相同的兴趣,互相交流的机会非常多。“现在见到陌生人,我会非常自然地和他们聊天,不紧张了。”
7岁的小记者陈海青刚上二年级,她告诉记者,参加威海晚报小记者团活动后,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依靠父母。
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变化也都有目共睹。家长丛培柱告诉记者,孩子已经参加了几次小记者团的活动,每次回家都有变化,不仅写作能力有提高,而且通过接触社会,孩子们与人交流更加自如。同时,通过接触不同行业,孩子们也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帮我们干家务活了,我从这些细微变化足以看出,小记者团组织的这些活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